• 捐赠账户:28365365游戏
  • 开户银行:德州银行德兴支行
  • 账号:809200201421000533
  • 捐赠电话:0534-2633199
当前位置 : 首页 >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

我市75岁老党员捐献遗体和眼角膜

2017-11-29 10:28:12来源:德州晚报


张一贵老人的捐献荣誉证书

“我觉得身体不行了,抓紧联系市红十字会吧,把我的遗体和眼角膜捐献出去,为社会做些贡献。”这是75岁的退休老人张一贵去世前两天对儿女们说的话。11月21日19:30,老人安详平静地走完了他的一生,遵照老人的遗愿,家人将其遗体和眼角膜捐献给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。

4年前成为捐献志愿者
    生如夏花之绚烂,逝如秋叶之静美。11月23日上午,记者来到德城区张一贵老人家。虽然老人遗体已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走,但家里的亲戚朋友还是聚在一起,为老人默哀追思。“虽然昨天在医院里,大家都已经跟父亲的遗体进行了告别,但大家还是要到家里来,一起怀念父亲。”张一贵的女儿张威说,父亲的做法让亲戚朋友们感到由衷的敬佩,“我们都为父亲感到自豪,父亲的思想是高尚的,行为是伟大的,我们敬佩他!”
    张一贵老人生前是武城县交通局退休老干部。退休后,他从武城搬到德城区居住,平时没事他常在小区门口坐着,和传达室的物业人员相处聊天,在得知小区里水电费收缴不太顺利时,他便自告奋勇挨家挨户收费。“父亲的腿不太好,不能走远路,但帮助小区居民,他从来没含糊过。”张威告诉记者,“父亲曾是退伍军人,从16岁参军就一直接受党的教育,身体力行,努力维护一个党员的形象,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嫉恶如仇。他身体一直很好,2013年,他突然表示要在去世之后捐献遗体和眼角膜。我们全家因为对捐献不了解,也因为死亡是不确定的,就找各种理由拖延不去办理登记手续,结果父亲非常生气,命令我弟弟马上去办。我们只得遵照父亲的意愿进行了捐献登记,他才安下心来。”张威说,从小父亲就教导自己和弟弟,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,父亲有这样的想法,自己虽然不意外,但心理上有些压力。“当时,老张的身体很好,因为年轻时当兵,身体非常健康,他突然有这样的想法,虽然我和孩子们都赞同,但都觉得这是很遥远的事。”张一贵的妻子王金芝说,“他总是说,‘人啊,死了不如留下点有用的器官给需要的人,那样就好像还活着,这多好呀!’我们大家都被说服了,同意他捐献。”


   “再用余力为世人做件实事”
    记者在张一贵家发现,家里很多家具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,桌上还摆放着一台老式收音机,“父母一生的生活都比较节俭,在他们心里觉得什么东西都有价值,不能轻易浪费。父亲认为衣服太多穿不破就丢也是很大的浪费,日子过得要有品质,这和花多少钱没关系。”张威说,父亲总会将节省下来的钱帮助有困难的人。“只要听说老家亲戚家里有困难,他就会主动提出帮忙。”张威说,“近五年来,父亲就不让我们给他买新衣服了,很多衣服的边都磨破了,可他硬是不让买。我们不穿的衣服他总是让我们给他留着。”
    2017年7月,张一贵发现痰中带血,家人带他去医院检查时发现患上了肺癌,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劝慰家人,“不要伤心,有病治病,如果治不好,也不要过度伤心,想着等我离世后,把我的遗体捐献了。”说到这儿,张威的鼻尖红了,眼里噙满泪水。在很多人看来,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死后躯体完整才算体面离开,但张一贵仅用几句朴实的话语为自己的行为作注解:“人都死了,是火化或者是解剖又怎么会知道呢?与其送去火化,不如拿去做医学研究,让别人能少受一点病痛的折磨。”张一贵经常给儿女说的话就是:“我是个小人物,没有太大的作为,死了就再为社会做点贡献。”“父亲离去,我们心里感觉有些突然,心情十分悲痛,但他的遗愿我们都尊重和支持,捐献遗体和角膜为我国医学教育、科学研究和延续他人的光明,贡献了父亲的最后一份力量,这也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。父亲对我们及后代的影响是深远的。”张威哽咽着说。

我市已有17人捐献遗体
    11月21日19:30,张一贵平静地走完了他的一生。根据老人的遗愿,他的家人立即告知了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。红会工作人员协助联系了遗体接收单位。22日上午9时左右,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遗体接收站的工作人员赶到了德州,在进行了简短的遗体告别仪式后,齐鲁医院遗体接收站完成了遗体角膜接收事宜。“志愿捐献、延续生命、奉献社会已在我市蔚然成风。”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目前,德州市登记在册的遗体(角膜)器官捐献志愿者199例,截至11月24日,包括张一贵老人在内,我市已有17人成功捐献遗体,26人捐献角膜,3人捐献器官。该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到红十字会办理遗体捐献登记的市民明显增加,国家鼓励遗体捐献,有意愿的市民可到户口所在地或常住地红十字会办理遗体(角膜)器官捐献登记。
   
   
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汤锦瑶 通讯员田振振